欣勵的阿公
我的阿公,出生在20年代的雲林。自小因父母雙亡,他被阿伯收養。就像大部份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一樣,小學畢業後,他就失去再往上受教育的機會,開始跟著他的阿伯學種田。
阿公退伍之後,就跟生長在鄰村的阿嬤結婚。婚後依照習俗,阿公跟阿伯分家,帶著阿嬤兩個人胼手胝足一起耕耘從阿伯那分到的田地。當時的農家收入微薄,只靠農地耕作根本無法養活家庭,尤其在孩子陸續出生後生活更是艱難,於是阿公就參加了早期農村自組的稻穀收割隊,跑遍全台去替人收割,賺取少少的外快。阿嬤在家除了照顧小孩,每天透早就是去看顧家裡養的牲畜,期盼今天能夠多生幾隻小豬、或是雞多下幾顆蛋,好趁著賣菜的時候能多賣點東西換錢。
當然,光憑這樣要撐起五口之家還是少得可憐,於是阿公阿嬤開始學會在兩期稻作之間的空檔種西瓜、種蔬菜,也輪種蕃薯、花生、芹菜等經濟作物,試著更有效地運用地力來賺錢。就這樣,兩個人在田裡每天日升月落辛勤工作,辛苦的把三個孩子都拉拔長大。
時光荏苒,以前都只能靠人力的農業,現在機械化之後更省力了。不過,阿公既年邁,也不懂操作機器,現在只能把很多步驟都外包給別人。家裡大約有一甲地,現在阿公把地出租給別人,自己只用四分多的地耕作。由於年邁,現在自己也種不了比較難種的蔬菜類,就專門種水稻,插秧、耕種都請人來用機器,施肥、農藥、收割也是請人收割,自己只要巡田、放水、灌溉就可以了,但是相對成本自然就增加許多。就拿今年的第二期稻作來說,米價是一千台斤收購價11000元,阿公賣了一萬台斤,扣掉給別人的支出,只賺了7萬多。稻作一期的時間需要花四個月,算算一個月還賺不到兩萬,卻是每天都要花時間、體力辛苦耕耘才得來的辛苦錢。而今年米價還是因為泰國淹水歉收才有這麼高的價,如果拿去年米價算的話,一千台斤收購價只有9000元,硬生生就少掉兩千,可以說是極不穩定。
雲林是最貧窮的縣,因為務農
加上農作沒有一個保證收購的價格
產銷問題,收購後高價賣出的錢也是別人賺走
農會價格好就賣給農會,價格不好就賣給米商
沒有特色的農作無法提高價錢和包裝
0 意見:
張貼留言